【会议】煤炭行业需实现科学转型和高质量发展
【2019年5月7日】中国煤炭消费总量控制方案和政策研究项目(简称煤控研究项目)在京发布****报告:煤炭工业规划设计研究院撰写的《中国煤炭行业“十三五”煤控中期评估及后期展望》、中国煤炭加工利用协会撰写的《现代煤化工 “十三五”煤控中期评估及后期展望》和由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全球价值链研究院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环境研究所共同撰写的《煤炭转型中就业问题研究》。此次报告发布会聚焦“十三五”以来现代煤化工和煤炭行业的发展现状与展望,以及煤炭行业转型带来的就业问题研究。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神华科技研究院等单位的专家对报告进行了点评。
《中国煤炭行业“十三五”煤控中期评估及后期展望》从“三去一降一补”方面总结了煤炭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十三五”前半期取得的显著成果。 在去产能方面,煤炭行业在2016-2018年间共退出产能8.1亿吨,提前完成“十三五”的阶段性目标。煤炭开采和洗选行业产能利用率已经从2016年的59.5%上升到2018年的70.6%;在去扛杆方面,尽管煤炭行业的资产负债率仍高于工业企业平均资产负债率的56.6%,但其负债率已经从2016年的69.54%下降到2018年的66.18%;在去库存方面,全国煤炭企业库存从****水平2016年7月的12750万吨下降到2018年6月的5800万吨;在降成本方面,煤炭开采和洗选行业2017年百元主营收入成本约为72.28元,较2015年下降了12.07元;在补短板方面,煤炭科学产能逐年提高,******生产事故及死亡人数逐年下降,全国科学产能从2016年的20.55亿吨上升到2018年的23.41亿吨,煤矿百万吨死亡率从2016年的0.152下降到2018年的0.093。此外,煤炭行业煤矿数量大幅减少,产业集中度有效提高,全国煤矿数量已从2016年8100处减少到2018年的5800处左右,完成了“十三五”规划中2020年减少到6000处的目标,大型煤矿产量占比已接近2020年80%的目标。
报告同时分析了煤炭行业“十三五”后期的发展形势,预计到2020年,我国煤炭行业总产能达45-47亿吨,产量37亿吨左右,产能利用率超过75%,产能过剩问题基本缓解,行业生产集中度大幅度提高。到2020年,全国煤矿数量或将缩减至5000处左右,大型煤矿产量占比将大幅上升至82%。基于能源局公告的生产建设煤矿统计数据,报告预计,2019年到2020年,煤炭行业仍将有1.8亿吨的去产能空间。报告提出的相关建议包括未来应该积极实现优产能与保供应、尽快落实市场化债转股配套政策、规范行业税费体系等,将对我国进一步推进和优化煤炭行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现代煤化工 “十三五”煤控中期评估及后期展望》执行报告认为我国现代煤化工在“十三五”前期发展迅速,关键技术实现整体突破,产业规模快速增长。2017年,现代煤化工共转化煤炭7428.8万吨,约占全年煤炭消费总量的1.96%,较“十三五”初期增加耗煤量2890.8万吨。报告指出,我国煤制油的产能规模现居****首位,2017年年底我国已建成煤制油项目8个,产能规模约906万吨/年,总产量322.7万吨,产能利用率35%;煤制气相较煤制油产业发展相对滞后,2017年年底仅建成煤制气项目4个,产能规模约51.05亿立方米/年,总产量26.3亿立方米,产能利用率51.5%; 煤(甲醇)制烯烃截止到2018年10月产能达到1242万吨/年,2017年总产量约634.6万吨;煤制乙二醇2018年产能达到363万吨/年,2017年总产量153.6万吨。
报告指出,我国现代煤化工的发展取得了诸多进展,如项目总体安稳运行、运行指标不断优化、装备国产化率提升等。例如,神华宁煤煤制油项目油品A、B线已能达到满负荷运行,煤间接液化技术和大型费托反应器等37项技术装备的国产化率已达98.5%,相关示范项目污水处理有了明显进步,环保水平不断提高。但报告同时认为,我国现代煤化工产业仍处于示范发展阶段,仍面临许多亟需解决的问题。例如,我国在大型压缩机和关键泵阀等关键核心装备方面仍需进口,且在国产化10亿方/年甲烷化工艺及催化剂、煤制芳烃等方面尚未有成熟稳定的示范业绩,未来需要加快相关技术攻关。此外,报告预计2020年我国煤制油和煤制气的产能分别达到1206万吨和90亿立方米,低于《煤炭深加工产业示范“十三五”规划》的1300万吨/年和90亿立方米/年的目标。报告指出,相关目标没有实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中低油价下项目的经济性较差、受制于输气管网垄断、项目配套的煤炭资源无法充分保障等。 此外,现代煤化工还面临着新能源替代和碳排放约束加强的挑战。简言之,煤化工项目面临着许多不确定的因素,制约着煤化工的发展。
对于“十三五”后期现代煤化工产业的发展,报告建议在“十三五”后期,我国现代煤化工应以******能源战略技术储备和产能储备为重点,积极稳妥推进煤炭深加工产业升级示范。在水资源有保障、生态环境可承受的地区,开展煤制油、煤制天然气、低阶煤分质利用、煤制化学品、煤炭和劣质原油综合利用等升级示范,提升煤炭转化效率、经济效益和环保水平,推进煤炭由燃料向原料与燃料并举转变,进一步发挥煤炭的原料功能。******相关政府单位对现代煤化工项目有着明确的定位,即实现示范功能,完成战略技术储备。大规模商业化的发展对现代煤化工项目的必要性和环境友好性提出了挑战。
我国煤炭行业就业总规模已经从2013年峰值时期的537万人减少到2017年年底的352万人。《煤炭转型中就业问题研究》认为当前煤炭行业就业所面临的压力来自于多方面因素的叠加,主要包括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煤炭转型压力、减少环境污染带来的控煤压力、技术进步带来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带来淘汰落后产能的压力。以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为例,我国煤炭开采行业的平均劳动生产率由1990年的每人每年179吨上升到了2010年650吨,在2016年进一步提高到859吨。报告指出,山西省是全国就业规模****的省份,2015年煤炭行业约有93.93万人,约占全国总量的25%左右,而黑龙江、山东和河南等地煤炭生产不仅具备一定规模,而且劳动效率较低,万吨产量所需要的人数高达29.0、32.2和28.7人,因此这些煤炭生产规模大、劳动效率低的地区在煤炭转型过程中,将会****面临严峻的就业减少压力。
报告指出,能源和经济转型过程要特别强调公正转型。政府和企业要对煤炭资源过度依赖的地区和产业妥善做好下岗职工再培训、再就业的引导和帮扶,做好职工社保、医保的接续,积极创造就业机会,提供新岗位。不同煤炭基地由于发展实践以及特点上的差异,所面临的压力和问题也各不相同,因此要解决就业问题,必须针对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一地一个解决方案。重点地区要解决产能过剩带来的就业压力,实质上是要寻找新的发展机会和可吸纳就业的新产业,改造原有的依赖产能过剩行业的社会环境,实现能源结构的公正转型。对于山西来说,煤炭转型需******层面对山西制定分阶段脱煤的规划设计;对于河北来说,煤炭转型要注重京津冀的协同发展和保障民生的基本需求;对于黑龙江来说,要加大生态修复投入,落实有益于职工的培训和保障机制,加快体制改革和解放思想,鼓励新兴业态的就业创造效果。
对煤炭行业在2017年和2018年的回暖现象,自然资源保护协会(NRDC)高级顾问杨富强指出,行业回暖掩盖了煤炭行业目前所面临的诸多挑战和问题。控煤和煤炭消费下降是长期趋势,煤炭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仍在路上,任重道远。目前煤炭行业资产负债率高、债转股落地困难等问题没有明显好转,去杠杆已成煤炭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一块难啃的“硬骨头”,应尽快落实市场化债转股配套政策,并提供相关的财政政策和税收优惠助力煤炭行业去杠杆。
与此同时,2018年我国原油、天然气的对外依存度已分别达到71%和45.3%,并呈现进一步增长趋势。杨富强认为,发展现代煤化工产业,尤其是煤制油、煤制气项目需完成重大技术的能源******储备和示范的目标,而不应以商业化市场开发为主。现有的煤化工产业要注重环保和碳减排,做到经济可行性并具备竞争力。他强调,我国现代煤化工产业要着力实施绿色发展战略,进一步提高能效和降低水耗。 煤化工投资大、风险高,要严控规模,以免陷入高碳、高水耗和高污染的路径锁定,浪费和损失高额投资。煤化工项目开发要慎之又慎。